
通过流调电话另一端传来的声音,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金雁辨识出感染者的种种情绪,有乐观坚持,有不安焦虑。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她感同身受。怀着同理心和使命感,她投入到每项流调任务中。
在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大楼,上海健康医学院的00后学子,开启了“实战实习”,拨号、等待、被挂断、再回拨,不断循环。待电话拨通后,他们说出那句重复无数遍的话:“您好,这里是浦东疾控,请问您是……”截至5月3日,这支团队总志愿时长超11523小时。
非常时期,沪上青年学子积极响应招募,加入流调队伍,变身抗疫“侦察兵”。
在流调通话中“同理”对方的处境
“流调工作与我们人口普查的长表或是短表登记有许多类似之处,都是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获取重要和全面的信息。”4月16日晚,得知学院招募志愿者,金雁第一时间报了名。


金雁介绍,流调这种电话调查,因为没办法面对面,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要想办法获取对方信任,“你面对的是感染者,他们的情绪波动或许比较大,你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跟他‘同理’他所遇到的事,再把你的任务一步步推进,而不是一上来就抛出很多问题,让他觉得很有压力”。
在专业中习得的访谈与调查技巧,让她在流调过程中更为重视对方情绪的处理。面对感染者有时出现的焦虑或烦躁,金雁会选择在倾听中适时提问。“我会在他们倾诉过程中进行提问,而不是一上来就打断他,否则对方就会很抗拒。”
金雁说,在流调中,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调查相对比较困难。比如农民工由于对流入地不了解,通常没办法对目前的所在地进行清晰的描述。“我现在被隔离在一个房子里,也不知道这是哪里。”听到这样的回答,志愿者需要引导提问,反复与之核实。相比其他人,因为没有固定居所、因疫情薪资减少,这些人的处境也更加困难。打零工时,他们经常是和工友共同居住在单位宿舍,这种和陌生人同住的模式使得密接人员也比较难摸排。
高龄老人们,则通常在描述自己所处的情境时存在困难,这需要流调志愿者们更多的耐心,沟通时语速要慢、声音要大、话少且清晰。
“有些病例的生活非常不易,但他们都在坚持。”金雁说,不少病例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乐观,深深鼓舞了她,也鼓励她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相关流调工作。
“流调志愿工作让我了解到疾控工作人员的辛苦,使我感知到感染者的难处和艰辛,以及在流动背景下进行疫情防控的不易。感染者人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代表了无数人的紧张。”金雁也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工作,“每个流调任务都要在四小时内完成,同时也要做到密接的严判立判、应判必判、立判立传,不能漏判。”
宿舍是他们的“战场”
宿舍空间不算宽敞,闫雨蒙和室友都是流调志愿者,有时因为负责的案例不同,为了互不打扰,两位姑娘就一个在桌前,一个在床尾拨打电话。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设在宿舍的“临时流调办公室”还有很多。

在近一个月的流调志愿工作中,闫雨蒙真切感受到,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流调的任务特别是在轨迹、疫苗接种、防护措施询问方面轻松了许多,但她和队友们丝毫不能松懈。大家明白,这份防疫“侦察兵”的工作越是做得早、快、准,就越能够尽快寻找到传染源头,找出密接和次密接人群,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传播。
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第一时间填写信息表格,闫雨蒙和同学们还尽力去安抚和引导感染者情绪。在她看来,流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及时倾听并把感染者的具体诉求反馈到表格中,引导他们跟后续的转运工作者有效沟通,以及提升居家防护意识。

自3月以来,上海交大医学院已有89名学生主动请战,参与上海多区的流调工作。
黄玥发挥自己的外语学习优势,累计完成十余例外国人的全英文流调,并参与起草和完善了针对外国人流调工作手册和流调信息采集表;范抒磊做过一名派送员的流调,在获取密接名单时遇到诸多困难,面对派送员们的焦虑和压力,她耐心联系反复沟通,经历了3个多小时终于积极顺利完成……
吃住在疾控中心,轮班打流调电话
5月4日,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29人师生志愿团队仍在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奋战。
截至5月3日,29+15(线上)人的志愿者团队,总志愿时长超11523小时,完成确诊病例流调共计约1250人次,密接病例流调共计约6120人次,国家系统初筛录入共计约96638人次,接转外区密接与次密接共计约10960次,二次密接审核共计约4050次,密接与次密接派单共计约188300次,接转外省共计975人。

“您好,这里是浦东疾控,请问您是……”
“请问您是否去过……”
“请您现在戴好口罩立刻回家,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要紧张,安心在家等待工作人员联系您……”
这段话是20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班王诗颖进入疾控后说得最频繁的话了,在接到学院发出的志愿者招募通知后,她就立即报名,第二天便上岗了。
在经过疾控老师们的培训后,她开始了电话流调志愿工作。“首次进行电话流调时,脑子一片空白,之前也只是听说过电话流调,并未接触过,第一次拿起听筒的时候甚至手还有一点点抖。”
由于是第一次上岗,也会受到质疑。随着人们反诈意识的提高,受到被流调者的质疑是每天都会遇到的。“学会如何迅速让大家相信我们成为了一堂必修课,我们在进行了几天电话流调后,大家纷纷进行了‘如何迅速获得被流调人员信任’的问题大讨论,也总结出了几条经验,这种感觉还蛮奇妙的。”

4月6日,部分同学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加急工作——在国家系统录入初筛核酸异常人员信息,信息录入工作主要有基础性强、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等难点,且信息筛查、数据录入必须于当晚11点前完成。
“我们每天每人要面对上千条的数据,不仅要做到快速辨认,还要在录入后反复核对。新的工作系统有段时间不操作就需要重新登录,大家一整天都泡在信息录入中,吃个饭、上个厕所都感觉到在浪费时间。”赵伟航说,每个人始终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通过身份信息、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异常情况进行录入、动态更新、筛选比对,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另外,还有15名同学以“远程”线上方式加入到信息录入工作。他们有的居家隔离,有的身处校园,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