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早上起床时,感觉头晕、打哈欠不止,甚至走路有点不稳,这是怎么回事啊?”说话的人是刚刚五十出头的张阿姨,她看上去很健康,日常生活中也没什么特别不适。
这些日子她总感觉早晨醒来后,身体有些不对劲,她说自己有时候走路有点不稳,早晨起来还特别容易犯困。
张阿姨提起这事时,眼神里隐约带着几分担忧,听她描述完,心里不禁有些吃惊,尽管她并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可她的这些症状却恰恰是脑血栓的潜在警示信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脑血栓的症状并不像心脏病那样直观,它更隐匿、渐进,让人难以察觉,甚至误认为是普通的疲劳或其他问题。

很多人也许会忽视早晨的一些不适,认为这不外是“睡得不好”或是“年纪大了”,但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往往是脑血栓的前兆,错过了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脑血栓的形成主因是脑部血管内血液堵塞,致使脑组织缺氧、受损,引发脑血栓的因素众多,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慢性高血压等皆可诱发。
在脑血栓发展的早期阶段,症状却往往不显著,很多人可能感觉到的只是轻微的不适,像张阿姨所说的早上起来有点头昏、总是打哈欠,走路不稳。
头昏这种症状,看似常见,却能揭示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许多人清晨起床时会有头昏、头重脚轻的感觉,这通常是因为体位变化过快导致的血压波动,身体需要适应重力变化而产生的暂时性现象。

也有可能是因为睡眠质量不高,导致的大脑缺氧和疲劳感,若头昏的症状持续不退,特别是在清晨醒来时就感到明显不适,便要引起警惕。
头昏不一定代表单纯的疲劳或血压问题,它也可能是脑血栓的一个预警信号,当脑部的血流受到阻碍时,氧气和营养供应会变得不足,造成大脑的“失能”,从而出现头昏的症状。
打哈欠这一行为在清晨并不陌生,许多人都认为,打哈欠仅仅是身体为了提神、帮助清晨苏醒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它并非总是无害的。
如果打哈欠时伴随着头昏、眼花等症状,可能意味着大脑正在遭受某种程度的缺氧或血液供应不足,而这种情况往往是脑血栓的早期表现之一。

除了头昏和打哈欠,走路异常也是脑血栓的潜在征兆之一,一般来说,走路不稳或者步态不协调,是很多老年人常常遇到的健康问题,大多数人都把它当作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的一部分。
如果这种走路不稳并非由于年龄因素,而是在清晨或者早上起床后溘然出现,便需要特别小心,这种走路不稳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大脑血流不足,导致身体协调性下降所引发的。
尽管这种现象在初期可能表现得较为轻微,但如果不及时干涉干与,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无法自行走动的局面。
其实,这三个症状——头昏、打哈欠、走路异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这三种现象出现在同一时间,特别是在早晨起床时,它们的结合可能是脑血栓的信号。

许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些症状只是身体的一时不适,甚至继续拖延,认为过一阵子会自然好转,但事实上,脑血栓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影响到血管的健康。
当脑部的血液供应受到阻碍时,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发生缺氧、损伤,这时若不采取及时的医疗措施,脑血栓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加重,甚至转变为严重的中风。
有时候,患者并不明白为何自己会溘然出现脑血栓的症状,甚至到最后才知道是脑血栓引起的,许多人对脑血栓的认知较为局限,认为它只是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和自己的健康状况无关。
事实上,脑血栓的高发人群包括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家族有脑血栓史的人群,任何一个有基础疾病或者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都可能成为脑血栓的高风险人群。

如果脑血栓的早期症状可以提前被察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早期干涉干与来降低脑血栓的死亡率呢?答案是肯定的,早期干涉干与和及时治疗的确能够明显降低脑血栓的死亡率和后遗症。
事实上,很多脑血栓患者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死亡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主要是因为病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病变加重。
脑血栓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加剧的过程,一旦发现早期症状并进行及时治疗,许多患者是完全可以避免大规模脑部损伤,甚至彻底恢复的。

早期干涉干与的关键在于尽早识别症状并进行专业的医学检查,很多脑血栓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误以为只是普通的疲劳、感冒或者是其他非严重的健康问题。
头昏、走路不稳、打哈欠过多等看似简单的症状,实际上可能是脑血流不畅的表现,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检查,必要时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诊断是否存在脑血栓的风险。
虽然脑血栓的发生让人恐惧,但如果能够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绝大多数脑血栓是可以预防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血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黄丽萍,孔敏霞,陈晓瑜,等.早期康复护理对控制急性脑血栓患者残疾率及神经损伤程度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4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