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6月23日,《粮满仓·好丰光》大型融媒报道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立足全国视野,聚焦山东特色,从“米袋子”“菜篮子”“鱼篓子”“智慧种”“新农人”等角度入手,全面展现山东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成绩,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活动期间,将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话题,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不断呈现山东发展绿色新质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粮满仓·好丰光》之“新农人”,聚焦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展现山东人才兴农新路径。
海报新闻记者刘宏蕾济宁报道
盛夏的日头正烈,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的向阳花家庭农场里,马兆文正弯着腰在哈密瓜大棚里忙活,手指灵巧地掐掉多余的侧枝,动作麻利又精准。“这打叉可有讲究,得把养分都集中到主蔓上,结出的瓜才周正、甜度高。”她直起身擦了擦汗,头发已被汗水浸透,“你看这瓜,现在个头刚够拳头大,再有二十多天,就成熟了。”

作为山东“新农人”的典型代表,马兆文自2013年起,响应国家号召流转土地,到探索“粮菜结合、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模式,这位深耕田野10余年的女带头人,话语间满是对土地的热忱。
弃店包地田垄上长出丰收景
2013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兆文参加了兖州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了解到“家庭农场”的概念,并且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心思活络的她萌生了承包土地当粮食大户的想法。回家和丈夫商量包地的事,丈夫怎么也不同意,“咱的农资店经营得好好的,不太用出很多力气就可以稳稳当当挣钱,如果包了地,地里的农活谁去干,雇工还得花钱,种地效益又低,成本还高,风险还大。”面对丈夫的反对,马兆文慢慢劝导,“以后农业都实行机械化,科学种田,如果大家都不种地,农村还有什么发展前景,谁管城市的吃喝,粮食从哪里来呀?国家鼓励流转土地的政策又那么好,你怕什么。”丈夫被说动了。最终,两人承包下村里的260多亩地种起了小麦和玉米,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有了个好收成。

尝到甜头的马兆文开始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型,通过考察,她引进了羊角蜜甜瓜。天道酬勤,她种植的羊角蜜结了个满满当当。这么好的瓜,怎么卖?开拓市场成了她的首要大事。马兆文不慌不忙,一个好主意早就在她脑海里形成了。在镇里、村里的帮助下,通过口口相传、宣传打广告,新兖镇大南铺村第一届吃瓜大赛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开办了。城区居民、周边村民、幼儿园小朋友们都来参加,活动现场就卖了5000斤,8个大棚的甜瓜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被采摘一空。

这次成功的种植和营销,让马兆文看到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她在农业道路上继续创业的信心。
智耕沃野瓜菜里长出“金招牌”
“现在的农民,不能光会埋头种地,得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2015年,马兆文注册成立兖州区向阳花家庭农场,创业之路驶入快车道。这一年,她在外地考察时发现,新疆哈密瓜在山东也能生长,当即决定扩建大棚试种。如今,曾经依赖外购的瓜苗已实现自主培育,一年能种两茬瓜加一茬菜,兖州的田垄上结出了香甜酥脆的哈密瓜。

为提升本领,她先后走进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参加培训,2016年,寿光蔬菜博览会上展示的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与新理念,让她深受震撼。“别人能做到的,咱们也一定能行,向阳花就要种出健康放心的蔬果。”这份决心化为行动,农场从源头把控品质,以腐熟大豆为基肥滋养土地,使用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物理手段防治虫害,全程人工除草杜绝除草剂,确保每一颗蔬果都绿色健康、无农药残留。

在科技赋能农业的道路上,马兆文同样敢为人先。她在蔬果种植区架设WIFI和摄像头,引入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智能管理;建设沼气池对菜渣废料进行循环利用,既高效又环保,让农场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前行。
她还潜心钻研育苗技术,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出一年两茬瓜果的种植模式,采用“5个棚一批”的错峰策略,避免集中上市压价。2018年,农场注册“马兆文”蔬菜、“纹纹蜜”哈密瓜商标,其中“纹纹蜜”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真正实现了从“跟风种”到“创品牌”的跨越。
如今的向阳花家庭农场,已形成480亩的经营规模,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80亩,蔬菜种植园100亩,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丰富菜篮子之间找到了精准平衡。眼下的粮食种植区,玉米植株挺拔,叶片舒展,进入快速生长期;蔬菜园里茄子紫、辣椒红、豆角垂,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来体验采摘。

马兆文说,农场提供农具和技术指导,30多个蔬菜品种随季节轮种,“城里人体验农耕乐趣,咱农户多份收入,这是双赢。”如今,“一分地”已成为城乡互动的连心桥,认养名额常年供不应求。
甜润乡梓“向阳花”绽放共富路
“好技术藏着掖着没用,大家一起进步才是真本事。”作为“乡村振兴土专家”,马兆文总说这句话。她十分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当地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是农场的常客,她总会抓住机会请教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和周边地市的农场主互通有无,把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来,再结合自家农场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还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亲。

几年来,农场吸纳附近妇女到农场从事田间管理和农业种植工作,在工作中传授给她们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使流转土地的妇女“失地不失业”。常年安置20余名农村贫困农民工就业,带动了6户贫困户实现家庭增收。

这些年,她的农场承接新型农民培训3000多人次,带动兖州200余户瓜菜种植能手,免费为周边村庄培训5000多人次,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和收入。
她的付出赢得了认可。济宁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乡村之星、省乡村产业振兴致富带头人……一连串荣誉背后,是她扎根土地的坚守。

向阳花开,芬芳自来。马兆文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丰收的作物笑容灿烂。在济宁,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新农人”,正用新理念唤醒土地,用新技术点亮田野,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粮满仓、好丰光”的新故事。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