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6日讯8月6日下午,在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智能装备产业链专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勇,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软控股份副总裁、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守涛,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事业群总经理孙智宏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车四方所拥有20余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是中国轨道交通关键系统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智能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因成功解决青藏列车高原供氧以及电气设备安全问题,自主研制“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多种关键核心系统产品,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冯勇在介绍中提到,中车四方所作为青岛智能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依托轨道交通独有的跨系统、跨专业融合创新优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打造了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
在智能运行方面,加快推进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在智能运维方面,加快推进车联网健康管理;在智能能量管理方面,加快推进智能供电系统。
同时,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开拓列车智能巡检、加氢、焊接、码垛等场景应用,不仅能够服务于轨道交通领域,也将逐步向更广泛的制造业场景输出,赋能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智能化升级。
紧跟轨道交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中车四方所积极推动智能化前沿技术在列车关键核心系统产品的应用。像CR450动车组,中车四方所提供的制动系统、旅客信息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蓄电池等产品均实现了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了列车安全性与运维效率。
在研发试验方面,中车四方所具备覆盖强度、动力学、热、噪声、电磁等单学科仿真及“车网路”一体化仿真、试验能力。在产业制造方面,高铁核心机电系统产品智能制造工厂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智能运维方面,打造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上海地铁16号线上线应用。
中车四方所以集成产品开发IPD、线索到回款LTC、问题到解决ITR为价值主线,推动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方面开展数智化转型,打造生产指挥数据驾驶舱、经营管理数据驾驶舱、全生命周期数据驾驶舱和智能产品研发数字化体系——“三舱一体系”。
目前,中车四方所正与青岛地铁、中车兄弟企业一起联手合作伙伴,全面实现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牵引、制动、网络、车钩等核心关键系统本地化全产业链配套。同时,打造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的智能产业集聚高地,创新人才示范高地。
下一步,中车四方所将基于轨道交通、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核心产业,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方向,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带动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更好地筑链强链补链,助力青岛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相关介绍:
中车四方所始建于1959年,原隶属于铁道部,是国内唯一的轨道车辆专业化研究所。2000年转制为企业,2015年成为中国中车全资一级子公司,2022年牵头在青岛组建了中国中车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制动、钩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自主研制的制动、钩缓、电气、电子等产品批量装用各型高速动车组、机车、地铁等。并为CR45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高速重载机车、新能源机车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城轨领域,首次实现制动、牵引和网络三大核心一体化装车运用。在海外市场,钩缓、电气、旅客信息系统等产品已经出口到全世界66个国家与地区。同时积极布局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绿色节能、运维装备等。
近年来,中车四方所践行“双碳”战略,依托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技术积淀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自主研制了涵盖风、光、储的多种新能源装备,并牵头开展中车德令哈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
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积累的嵌入式软硬件开发、高精度控制算法和极端环境可靠性技术,还成功进入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中车四方所企业员工中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55%,工程技术人员占比62%,有3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通过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带动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水平。(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