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8月13日开播、一路把收视和热度抬到顶的年代剧,到了8月23日晚收官,却被“烂尾”三个字架上了热搜,您说巧不巧?一边是“云合单日播放破亿”“平台史上热度第二”的漂亮数据,一边是观众对后半段“开始崩”的吐槽。到底是故事真塌了,还是我们对好结局的胃口被养得太刁?更妙的是,8月24日,杨幂发了一段告别文字,句句围着“那片田”转:扎根、麦浪、春沟……诗意得很,也扎心得很。这边喊烂,那边谈生机。这反差,像极了我们边追剧边刷手机的日常:一手点赞,一手皱眉。

时间线摆清楚,先不急着下定论。8月13日,《生万物》在CCTV-8和爱奇艺开播。导演刘家成,编剧王贺,主演杨幂、欧豪,倪大红、秦海璐、蓝盈莹等也在阵容里。剧本改编自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农民三部曲”的代表作之一,拿过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还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杨幂这回演的是天牛庙村首富之女宁绣绣。播出前后,她的“破相式”转型就先引了关注:素颜出镜、增重5公斤,扛农活,一身土汗泥点子都在镜头里。定档预告一出,杨幂宁绣绣第一章天崩开局就冲上热搜,她转发时丢下一句狠话:往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到了8月19日,央八酷云实时关注度最高破4%,创下今年该频道新高;同日爱奇艺站内热度值到10762,升至平台史上第二。8月20日,云合单日有效播放破亿,成为今年首部达成这个成绩的剧。8月23日大结局,相关“烂尾”词条冲上热搜,不少观众说剧情不至于烂,但后半段崩的感觉确实“稳稳当当”。8月24日,杨幂发长文告别,把“土地”和“生长”的意象写得很浓:只要心里的“那片田”还热乎,丰收就不会缺席。
争议点在哪儿?表层看是“节奏”和“收口”,深一层是“期待”和“气质”的错位。《生万物》讲的是齐鲁大地二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间,围着农村土地变迁起落的人事。听上去闷?不,开局并不闷:人物几乎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天崩”的动势把观众情绪拽到高点。宁绣绣的线从“富家小姐”一路坠落,到务农、种丹参、面对马匪威胁,多次迎风硬扛,人物弧光明显。这种开阔的历史叙事,加上几次激烈的情节冲突,前期很容易抓住人。问题往往出在中后段:文学原著是厚重的,层层铺垫、缠绕反复,靠文字磨出来的韧劲。影视改编得把二十年拨成人的一两季戏,很多支线要收、人物关系要合、历史背景还得交代,不免出现“压片上锅”的紧,火候一急,味儿就容易飘。有观众感到后半段情节推进不够顺,某些转折“抻着抻着就急了”,这不是个例。何况前期热度被数据抬得很高——在爱奇艺冲到史上第二的热度、在央八拿到今年最高关注度——这样的“高台”,观众天然等一个“王炸”式大收束。可一部以“土地”为主题的年代剧,按它的气质,更像一季一季收麦子:不可能每镰都火花四溅,更多是沉甸甸地落袋。等你回身想,袋子是满的,但现场没那么燃。这个落差,便成了“烂尾”的弹药。

再说演员和工业环节。杨幂这回的外形和表演选择,明显是在往“角色感”上靠:素颜、增重、弯腰下地,有观众买账,说“看见了人”,也有人觉得“还是有点出戏”,这既关乎审美惯性也关乎角色打磨的时间。工业生产上,年代剧在视听和节奏上要两头照顾:既得满足平台的爽感,也得对历史气质负责。前半段用强冲突把“爽感”先打出来,后半段往历史纹理里走,步子慢下来,是一种策略。只慢得有没有逻辑?该交代的有没有交代?该落的泪有没有落到点上?观众的指向很直白:不怕慢,怕虚;不怕收,怕散。于是“烂尾”三字,既是情绪,也是评判。
把镜头拉到普通人这边,心里的小算盘响得也清楚。上班族晚上回家,掰开瓜子看剧,盼的是“别让我动脑子太多”,越到收尾越想“一把梭”,皆大欢喜;而家里有老一辈在场的,看到打麦子、扛口粮的段落,会突然沉默,然后点点头——这些片段,说不出花来,能唤起记忆的弧线。还有一类观众,专注看演员转型:明星卸了妆、沾了泥,算是拉近了和普通人的距离,这本身就有“诚意值”。问题是,一旦后半段节奏漏气,前面的情感铺垫就会打折,大家忍不住吐槽。这种“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好事:你得先在乎,才会吵。反过来想,8月19日的关注度、站内热度的高点,以及8月20日破亿的播放量,能靠什么?当然不是空气。说明不少观众在过程中是被抓住了的,只是到最后一步,有人觉得没吃到那口爆香的锅巴。

如果把杨幂告别文里的“那片田”当个隐喻,这场争论就顺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说的不只是宁绣绣,也是今天许多人对生活的期望:别被风刮跑,找块能落脚的地儿,踏实过。都市里,大家忙着换工位、换城市、换赛道,看似向上,其实心里常常没谱。一个关于土地、关于苦日子里也要把种子种下去的故事,很容易勾住情绪。争议为啥猛?因为它承载的东西不轻:文学的厚、历史的冷与平台的热,都挤在同一个时段里。更现实的是,互联网的评价机制像快刀,凡是没在最后一集亮出“绝活”的,统统被判“力有不逮”。我们当然需要尖锐的反馈,但也需要分辨“烂尾”和“烂话法”:是一刀切的标签,还是对结构性问题的具体批评。站在行业《生万物》这类改编,尝试把“农民三部曲”的文学视角搬到屏幕上,至少让更多年轻观众触到了二三十年代的风土与人心;站在创作演员愿意往角色里沉,团队愿意把时间线从20年代拉到40年代,本身就是种“逆风”之举。它不完美,但它在努力讲一种离我们有点远、又离我们很近的故事:远在年代,近在情感。
所以到底烂不烂?不如换个问法:它有没有把想说的话说清?在8月13日到23日这十来天里,它交出的“数据卷”很好看:19日央八破4%、创今年新高,爱奇艺热度到10762、站内史上第二;20日云合单日有效播放破亿,成了今年首部达成这个成绩的剧。到了24日,主演写下那段关于土地的告别,把话落在“生长”的方向上。观众的嘘声与掌声并存,正说明它没被忽视。戏做到这儿,剩下的,是我们怎么看:要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终章,还是接受一部作品带着毛刺离场的真实?有时候,一粒麦芒扎手,才记得住丰收。

风吹过就散吗?不一定。你说它烂尾,还是不那么体面的落幕,都行。但当“那片田”的比喻留在心里,留给我们的是个更难的问题: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还愿不愿意为“向下扎根”留点耐心?留言聊聊:你的那片田,在哪儿,长什么样?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