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抓牢市场“通行证”筑基创新“风向标”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展现“创新基因”强大力量
□本报记者丁莹
近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国际展览会(CINTE25)创新产品发布活动,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此次产品发布活动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高端应用3个方面发布15个“CINTE2025创新产品”。本届展会还特别设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四五”创新成果展,全面呈现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高品质非织造布、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用纺织品、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纺织品、海洋产业与渔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用纺织品、交通运输用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八大重点领域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应用。“创新”成为此次展会最高频用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再次展现了其“创新基因”的强大力量。
产业用纺织品指经过专门设计、具有工程结构特点的纺织材料,其技术含量高且应用范围广泛。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量占全球1/3以上,出口占全球25%以上。“十四五”以来,该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形成八大重点领域发展布局。10年间,该行业纤维加工量在纺织工业中的占比从2015年25.3%,增长到目前超过33.3%,成为纺织第二大应用门类和新的增长极。
据介绍,产业用纺织品是创新驱动的产业,是纺织行业创新活跃的领域,也是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应用的重要方向。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发展要抓牢市场的“通行证”,筑基创新的“风向标”,实现无限替代。推动产业用纺织的跨界融合创新,体现在科技驱动、绿色发展、质效提升等各方面,不断增强行业拓展新应用领域、挖掘新市场赛道的内生动力。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每年都产生大量优秀科技成果,从用于日常生活的凉感小毛巾、面膜基布,到具有高热防护性防爆性的双层轻质高等级电弧防护服面料、使用不锈钢纤维纺织成的各种机织布和织带,再到能耐正负150摄氏度恶劣环境的玄武岩纤维制成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覆盖生产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各领域。这些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大学滤料检测中心主任柳静献在参观过滤分离行业展区后表示,我国产业用纺织行业发展迅猛、创新成果不断,打破了“传统行业难有大进步”的固有认知。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正加速向“技术驱动、效能升级”转型。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性能持续突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浙江华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水刺滤筒此次被列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四五”创新成果展,据其董事长王道龙介绍,该公司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创新产品研发。6月,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该公司牵头研发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功能滤料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被业内专家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疆阿拉尔市地处塔里木河起源地,阿拉尔经济开发区是国务院确定的新疆四大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作为园区重点企业之一,阿拉尔丝路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构建了完整的纺织品生产链。
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四五”创新成果展上,记者看到,“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在八大重点领域都取得突破性进步,在助力“蓝天绿水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中作出积极贡献。高品质非织造布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生物可降解非织造布技术在促进绿色消费中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用纺织品在产品结构设计、功能开发、标准规范制定和检测评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为降低事故风险、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中作出重要贡献。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纺织品包括宇航服、飞行服、降落伞、着陆伞等,该领域在轻质高强、耐高低温、耐辐照、功能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力保障了宇航员安全健康,服务“深空”国家战略。海洋产业与渔业用纺织品包括系泊缆、锚固缆、海工缆、脐带缆、核电水源防护网、深海养殖网箱网衣、远洋捕捞网等,在助力我国海洋勘探开发、海洋牧场、远洋捕捞等“深海”国家战略中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国际展览会创立于1994年,致力于整合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内优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主题为“创新引领可持续未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等共同承办。来自中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参展。展会期间举办了20余场论坛、对接交流活动等。第十三届“金三发·德佑杯”全国大学生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双创大赛同期举办,共有29所高校的249项参赛作品参赛。作品突出非织造无限延展,呈现非织造技术的跨学科性、工艺灵活性、结构多样性、应用可替代性和绿色发展可持续性,对产业进步、人才培育、学用融合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