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酸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与盐酸、臭酸并称为“独山三酸”。
在物产丰富的贵州省独山县,山间溪流众多,鱼虾丰富。善于取物于自然的当地人,为突破时间的壁垒,发明了将河虾发酵成酱的保存方法。
虾酸的制作是一门传承400多年的非遗技艺。每年谷雨节气前后,工匠们挑选新鲜软壳小河虾,洗净晾干后撒上淡盐水拌匀,置于坛内自然发酵365天,直到虾壳一搅就碎。
随后加入毛辣果(贵州野生小番茄)、甜酒酿、辣椒面、大蒜等辅料,进行二次发酵,最后经过90天的陈坛封藏,才成就这“闻之蹙眉,食之入魂”的极致风味。

在独山,虾酸常与牛肉、肥肠搭配。烹饪时,选取新鲜黄牛的里脊和板健部位,不腌制,直接与虾酸酱一起烹饪,保留牛肉本身的弹韧张力。

当地人习惯在吃虾酸锅时搭配一些特色小吃,如毛辣果米皮、盐酸菜等,以调剂口味。素酸汤也是常见搭配,能帮助稀释虾酸过高的盐分,达到味觉平衡。

如今,独山县建成了2000亩三酸原材料种植基地,本地原料自给率达100%。
小瓷坛里发酵的不再只是一道家常菜,而是一个连接传统与未来、地方与全球的风味宇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睿
编辑罗玉青
二审尹广亚
三审徐海婴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