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魏冯
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超1亿人需要心理服务支持,职场焦虑与睡眠障碍,已成为困扰大众的两大“心”问题。
如何应对职场焦虑?当天,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精神科和睡眠医学科举办的专家义诊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主任周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副主任李静。
谈职场焦虑
“状态”与“症状”有区别,五方面入手来缓解
职场中,很多人分不清“焦虑状态”和“焦虑症状”。对此,周波给出区分标准:焦虑症状是短暂的,有明确原因,比如即将参加重要面试。“这些原因消失后,紧张感就会跟着消失。”周波说,如果焦虑状态的时间较长,常常没有明确原因,即便有原因也不突出,或是开始有明确原因后来便淡化,即便平时不在乎的事情也会引起焦虑。“如果这种状态超过半年,对工作、生活、学习造成影响,或是自身感觉很痛苦,这就达到焦虑症的程度。”
“很多焦虑症患者会出现胸闷、心跳等症状,反复检查都发现不了问题,最后才找到精神科。”周波提醒,焦虑还可能出现胃痛、胃胀、便秘、腹泻以及头昏、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疲乏、全身疼痛、时而发热时而发冷、莫名其妙一阵阵出汗等情况,“若身体不适查不出器质性问题,可能就需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
此外,在很多职场人当中,存在“周日焦虑”情绪。调查显示,这种焦虑常出现在周日下午,随着黄昏临近,想到未完成的工作项目,不少人陷入沮丧、烦躁甚至彻夜难眠。“这叫星期天综合征,职场中很普遍,这部分人还常有职业倦怠。”周波解释。
无论是焦虑状态还是焦虑症,都能通过心理治疗、神经调控治疗、药物治疗痊愈。周波建议,预防可从五方面入手:保证充足睡眠、多与人交流、培养业余爱好、坚持运动以增强心理韧性、学会认知调整。
谈睡眠障碍
别被8小时标准和手环数据绑架
“现在各年龄段的人群都有睡眠问题,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检出率显著上升。”李静解释,互联网从业者、金融人士、医务工作者等作息不规律群体已成为“重灾区”。过去这些人群大多是想睡睡不着,现在出现大量舍不得睡的“报复性熬夜”现象,更存在睡眠与焦虑、抑郁、心血管病绑定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大家要记住‘三要素’,就能快速区分是暂时没睡好,还是要就医的睡眠障碍。”李静说,暂时睡不好一般是偶尔发生,持续不超过一周,压力没了睡眠就恢复,白天最多有点困,不影响工作、情绪和社交。需就医的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晚睡不好,时间持续超过3个月,白天明显有影响,比如疲劳到没法集中注意力、情绪易怒、工作效率下滑,甚至伴随头痛、消化问题。
“‘黄金8小时’不是金科玉律。”李静说,睡眠时长就像饭量,个体差异极大。判断是否睡够,要问自己几个问题:白天精力充沛吗?情绪稳定吗?“如果以上都是,就说明睡够了。”
至于智能手环的“深度睡眠占比”,李静直言,这仅供参考,绝非医疗诊断。
如何睡得更好?李静分享了如下助眠技巧。
睡前运动别“猛”。睡前1小时适合做温和的运动,如静态拉伸、简单的瑜伽体式、太极、八段锦、悠闲散步等。
5分钟快速放松法。腹式呼吸2分钟:躺好,一只手放腹部,鼻吸4秒,屏息1—2秒,嘴呼6秒,重复几次;渐进式肌肉放松3分钟:从脚趾开始,绷紧肌肉5秒,再放松10秒,顺着脚踝、小腿、大腿、腹部、手臂、肩膀、颈部、面部往上“扫”。
1小时睡前清单。睡前60分钟关电子屏,45分钟前温水洗澡,30分钟前调暗灯光,听舒缓音乐或白噪音;15分钟前写“待办清单”或“烦恼笔记”,把担忧“倒”在纸上;上床后20分钟没睡着就离开床,做枯燥事,有困意再回来。“别在床上‘努力’睡觉,要让身体记住‘床=睡觉’。”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