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24日讯“电源插头的绝缘表面上可能发生爬电,这种爬电可能建立电弧从而引燃起火。”在章丘区双山街道鲁宏社区科普体验中心里,孩子们围坐在实验台旁,听科普老师讲解“电弧攀爬”的原理和产生场景,家长也不自觉地围在旁边,甚是好奇。“总认为短路才能产生火,这种电弧产生火的方式着实吓了我一跳”退休的林奶奶带着小孙女来参加社区实践课,显然这样的场景让她回想起一些不正确的用电方式和安全隐患。
“虽然社区书院开设了课程,但在会议室讲安全知识,很多居民表示没意思、不想来,索性我们就把课堂搬到了社区科普体验中心,边讲边学边体验,让居民更直观地感受科学,轻松愉快地就把安全知识给学了。”社区书记张磊介绍道。将书院“引出去”,这是章丘区为推进文化书院建设做的有效尝试,成功实现了文化书院的“变形升级”,把课程变得灵活有趣,让“书院里上课”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小朋友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在推动文化书院建设以来,章丘区对各类文化场馆、实践基地、公园景区等进行系统盘活,聚焦阵地的有效和循环利用,鼓励各文化社区就近“占地儿”,延展文化生活空间,以“书院+”的形式,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阵地,通过经常性活动和宣传引导,让居民走出来、学起来、乐起来。

绣源北城社区打造“文化社区驿站”
在枣园街道绣源北城社区,居民每天都乐于前往“文化社区驿站”,驿站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绣源北城社区是回迁社区,老年人居多,分散在楼宇间的移动板房成为打牌消遣的地方。随着“辈承书院”建设持续推进,小型“板房书院”以“文化社区驿站”形式呈现出来。绣源北城社区把4处板房纳入了书院建设当中,将书画课堂、亲子活动、图书交流等活动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迁移到驿站里面,居民文化生活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现在,“文化社区驿站”又发生了些许变化,依托功能分区和精准服务,将兴趣相近的居民从不同楼栋汇聚起来,形成鲜活生动的文化生活共同体:“1号驿站广场舞热情洋溢,2号驿站书画静雅翰墨飘香,3号驿站精彩对弈妙着连发,4号驿站亲子游戏其乐融融……”书院活动共同开展、互不打搅,这种灵活的“书院+”模式,让居民解了困闷,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经常过来写字,好多小娃子都想跟我学呢”胡大爷是书院的特聘老师,八十多岁了还经常来教书法。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绣源北城社区的“荣誉居民”。因为书院建设初期,社区为取名而烦恼,恰逢看到老人来教书法的画面:一位耄耋老人正在给小朋友们和家长展示书法。老人、青年、孩童,一辈一辈传承,随即取名“辈承书院”,与“北城”谐音正好呼应。

孩子们沉浸在绘画课程中
文化书院实现有效“变形升级”,居民的文化生活空间更大、内容也更丰富,对于文化社区的建设也大有裨益。在“书院+”的推动下,章丘区文化社区逐步形成“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其中,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有效推动,成为文化社区建设中最靓的风景线。
在双山街道山水社区里,一场由居民主动发起、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扮靓家园”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们化身“粉刷匠”,自带滚筒、刷子、托盘等工具,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很快就将架空层的空间粉刷完毕,斑驳的墙面和屋顶瞬间清爽一新。居民们把闲置的凳子、架子、小桌子都搬了过来,简单一布置,读书看报的公共生活空间就有了。“这里面空间不小,闲置着就浪费了,我们收拾出来,搞个娱乐活动什么的,多好!”参与粉刷行动的张大姐开心地说道。“我们和居民商量了一下,就在这开设个邻里课堂,装个图书漂流柜,丰富一下文化生活”社区书记马媛媛和居民交谈中了解到一些需求。

居民在特色架空层文化生活空间内下象棋
文化书院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和活动,更不是同质化的环境改造和物质堆砌,需要的是文化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目前,章丘区依托有效的阵地延展做法,成功打造“书院+”文化阵地19处,吸纳文化能人、书院管家等141人,推出文化书院课程100项。下一步,章丘区将以“阵地全域拓展、资源全力供给、成果全面转化”为引领,全力推进“文化书院”建设,持续延展“书院+”特色阵地,聚焦群众需求和服务保障,打造品牌文化服务和活动,切实增强群众对文化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讯员隗文彬)
责任编辑:徐英淦
编辑: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