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下司古镇依偎在绿意流淌的河畔,与两岸葱茏相映成趣,共绘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态画卷。
群山绵延的贵州,绿色是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山间的鸟鸣已经此起彼伏。丹寨县国有林场护林员王德福像往常一样踏上巡山的路途,他熟悉这里的每一片林子。二十年前,和队员一起种下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截至2024年底,贵州森林覆盖率为63.3%。近十年间,增长了13.3%,森林面积达1114.78万公顷,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强化。

游客漫步于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身影与碧波、绿意相融,共赴一场自然与人文的生态之约。

兴义万峰湖,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两岸葱郁的山峰与蕉林,水鸟在湖面翩跹,鱼儿在水中畅游,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
在群山环抱的坝子里,凯里市舟溪镇大塘村村民老王正在自家的稻田里忙碌。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他的田里养着鱼,田边种着果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系统。“以前只知道多打农药多施肥,现在明白了保护好水土才能长久发展。”老王的话道出了这里农业转型的缩影。从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从单一作物到立体种养,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让农民的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

凯里大风洞乡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现在原来的矿点上已变成水晶葡萄种植基地。图为果农在修复后的矿坑修剪葡萄枝。

图为赫章大韭菜坪风电项目矗立在连绵山峦间。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处山巅上一座座风车在缓缓转动。风电建设为候鸟迁徙留出了通道,水电站为鱼类修建了专门的洄游设施。与自然和谐友好的发展理念,使得清洁能源产业在贵州蓬勃发展。

梯田在从江县的青山环抱中层层铺展,田埂间水流潺潺,稻禾与生灵共栖,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韵律。

在贵州践行绿色发展、重视科技创新的浪潮下,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忙碌运作,工人专注总装新能源汽车。其融合智能科技与绿色理念,不仅是贵州科技进步的见证,更为生态发展注入新动力。
走进任何一个村寨,都能感受到生态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保护古树的村规民约已经传承了上百年,文斗人种树、爱树、敬树,一生与树为伴。结拜为兄弟有“老庚树”,年轻人结婚有“夫妻树”,新生儿出生有“生命树”,这些习俗传递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该村联合文斗小学对古树实施“小树长”挂牌管理,组织学生参与护绿实践,将生态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三穗县发展高效生态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在大大提高池塘养殖产量的基础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旅游也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村寨通过改造传统民居接待游客,乡村旅游风起云涌。不少景区通过限流措施保护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生态旅游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梵净山东麓的江口县奇峰竞秀,碧水萦绕。4.5亿立方米优质地下水资源中,冷水资源储量超1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标准。近年来,该县通过设立“梵净生态账户”,发放林业碳汇,加快生态补偿等举措,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图为碧水蜿蜒,两岸葱茏的江口旅游环线。

纳雍曙光镇光伏发电板铺展大地。该镇垭口上一带,地势较高,长期以来受石漠化问题困扰,土地贫瘠,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成一直不理想。然而,这里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高。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充分挖掘和利用荒山资源,纳雍县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成功引进企业在垭口上这片石漠化区域实施光伏发电项目。
环境治理的成效随处可见。曾经因采矿而伤痕累累的山体,经过系统修复重新焕发生机;曾经被污染的河流,经过治理又见鱼虾成群。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显著提升。这些变化让人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图为绿意盎然的花溪公园,贵阳气候温润清凉,夏季均温约23℃,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堪称避暑胜地。

图为锦屏文斗村的“六禁碑”。该村生态保护传统可追溯至1773年,村民将护林理念刻于“六禁碑”,明确规定:“禁砍古树”“禁毁山林”等条款,成为以碑为法,村规民约的环保法规实物见证。
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插上了翅膀。卫星遥感技术让森林监测更加精准,大数据分析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企业开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帮助节约用水。这些创新成果正在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强大动力。

正安白水渡河面,河长驾船而行,水波轻漾。他目光专注,穿梭于河道间,守护一河碧水。

丹寨县国有林场的护林员鱼贯而行走向森林,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环境保护还是乡村振兴,生态护林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常年跋涉于密林山野、守护绿水青山的护林员,为了大地绿意盎然,默默奉献着青春与心血。
夜幕降临,繁星点缀着群山轮廓。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从退耕还林到生态农业,从清洁能源到生态旅游,这里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代代相传、久久为功。在这条道路上,贵州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用绿色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慧
编辑杨涛
二审旷光彪
三审杜朋城
编辑: 来源: